针对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,小米官方与雷军,都先后发声回应了,但三条人命及智能驾驶技术,带来的反思仍在互联网持续发酵。
1、增速过快的代价。小米从2021年3月宣布造车,到2024年3月28日SU7发布,短短三年就走过了很多车企十年的路。近日美国权威媒体《纽约时报》发文指出,中国电子产品巨头小米在短短三年内成功推出了首款电动汽车SU7,而科技巨头苹果在探索十年后却于2024年宣布放弃造车计划。这一方面说明,中国人很卷,追求极致的速度,经常用一两年的时候追赶甚至超越外国很多年积攒的技术。但中国古代民谚总结出了很多教训“欲速则不达”、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”。尤其是汽车涉及生命权,不仅是司机,也有行人,安全必须大于速度。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后,曾有媒体人童大焕撰文《中国你慢些走》呼吁:不要让列车脱轨,不要让桥梁坍塌,不要让道路成陷阱,不要让房屋成危楼。慢点走,让每一名旅客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,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,每一位公民都不被“时代”抛下!2、营销需要跟质量匹配。小米的营销做的令人敬佩,很多企业羡慕不已,尤其是以雷军为代表的高管团队,常常亲自下场为品牌代言,其过去亲民、接地气的思路,赢得了大量粉丝围观叫好,并为此买单。2024年3月28日,小米SU7发布会当晚,27分钟大定破50000台。今年2月27日,售价52.99万元的首款高端新能源车型SU7 Ultra,短短10分钟内,订单量便突破6900台,定金收入高达1.38亿元;2小时后,大定订单更是一举破万,销售额预估超50亿元。这些数字,都证明小米及雷军强大的产品魅力,但这次事故显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,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,不好直接下结论。如果技术存在瑕疵,务必尽快完善改正,必要时可以召回,车不比手机,如果存在安全隐患,造成的社会危害极大。如果事后证明小米产品没有问题,也需要以此为契机,重新梳理,强化质量意识。3、智能驾驶技术瑕疵。根据小米的回应,这次事故前,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。事故中去世的女孩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瑕疵,比如夜间在高速施工路段,选择智能辅助驾驶模式,可能存在对新技术的过度自信。这也暴露出,过去几年,国内造车新势力过度宣传智驾系统,宣传片里眼花缭乱的操作,让部分人产生了某种技术幻觉,误以为智驾已经完全成熟到在任何场景中都能选择。4、流量反噬与企业回应。过去几年,小米及雷军在互联网上赢得了无数流量,也因此节约了大量营销费用,让很多同行羡慕,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。但流量也有反面性,会让粉丝产生很高的期待值,比如同样的事故,作为网红企业家的回应及态度,对互联网非常重要,一旦延迟回应或者态度模糊,都会引发巨大的反噬。哈佛商业评论在最新文章《企业回应社会争议,速度很关键》曾有这样一个总结:研究表明,在应对社会问题上,消费者对待企业的反应速度与其他决策不同——消费者会将企业的反应速度视为对某一问题是否真诚的线索。人们倾向于推断回应速度较快的公司发布的声明更真实。企业应考虑发表回应的时机和社会事件的争议性,以便更清晰地传达符合自身价值观的信息。这次小米及雷军的回应都还算及时,但媒体及自媒体铺天盖地的关注,一方面说明小米的高关注度,一方面很多人也都在观察,如果处理不当,很可能会引发信任危机。还有一方面,是一些人想从中分一杯营销费用的羹,如果小米一直做自媒体营销,显然会让很多人拿不到广告赞助费,因此有了事故危机,必然要借势刷一波存在感。是危机四伏,还是转危为安,考验小米。
5、新能源汽车安全性问题。很多人喜欢拿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比较,其实,从数据上看,两者目前有一些差异。
据央视新闻报道,近三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火灾数量显示,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从2021年的万分之1.85降低到了2023年的万分之0.96。与此同时,燃油车的起火率则在万分之1.5左右。整体来看,当前新能源汽车的起火率甚至低于燃油车。
在世界上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例最高的国家挪威,汽油和柴油汽车的火灾发生率是新能源汽车的四到五倍。
但电动汽车碰撞后电池热失控概率显著高于燃油车,而电子门锁依赖电力系统的设计可能在事故断电后成为“逃生障碍”。
2024年11月22日,在国家消防救援局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,消防监督司一级指挥长王天瑞谈到新能源安全问题时表示,从近几年来新能源火灾中,有两点突出的矛盾:第一,锂电池的热失控不可避免;第二,灭火救援的难题还没有有效解决。“提醒广大司机在驾驶新能源车辆当中,一旦遇到突然断电、冒白气等异常情况,一定要第一时间逃生,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确保人身安全。”
科技与产品性能、安全,如何完美结合,成为当前及未来汽车行业竞争力的关键。我们乐于拥抱新鲜事物,但安全永远是第一选择。
文章来源:海豚商业研究院
免责声明:本文章系转载,如涉及文章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或留言,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。